by BluePoppy Nov, 10, 2012.
蕭敬騰和阿信兩大才子攜手合作,這是樂迷的福氣.頭一次看到歌詞非常驚艷.題材很新穎,
偶像、粉絲和狗仔的三角拉扯,彼此需要的三角供需關係,很有趣,也很引人深思.阿信真是
天才!
聽說這首歌先有曲後有詞.他們兩人在創作中應該有互相聯繫,彼此修正,才能有詞曲情緒
這麼密合的關係. 主唱和大合唱有主副歌的關係,兩者的旋律線反差很大,成很好的對照.主唱的旋律線常在兩度和三度之內上行或下行,或者反覆多次.大合唱就非常開闊,平穩地爬音階,配上迴音的效果,讓人聯想起在教堂唱聖歌的信眾,如集體催眠般的宗教狂熱(偶像狂熱).一個非常難唱,一個非常好唱.一個複雜,一個單純.最後主副歌混合在一起同時進行,單人VS.多人,偶像既孤單又不孤單,被愛卻不被完全了解.最後合唱聲音大過主唱,偶像的獨白繼續在眾人的過度關愛過度注目中困難穿梭.總結來說,這首歌曲成功地運用「曲式」與「並行旋律線的反差」輔助歌詞的涵義.
小時候看國語日報,提到標點符號的重要性時,作者總會舉「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」
這個例子.標點符號不同,也就是短詞分段的不同,會影響整句的意思.
延伸到音樂上,就是演唱的時候,歌詞的分割或分群,會影響到聽者的歌詞辨識和詞意理解.
有時候我們在街上或網路上突然聽到一首美妙的曲子,不看歌詞,光用耳朵,很快就跟著朗朗上口.這不止是演唱者的咬字清楚,也不止因為歌詞寫得簡單易懂,還因為旋律和歌詞的情緒是密合的.不但如此,連旋律內的小段落(連續的兩三個或四五個音)都和歌詞的意義小單位相合.
所謂歌詞意義的小單位,舉例如下:
例一:英文字義的分組
I (was walking) (to the church) (at eight pm) (last night).
每一括號內就是一個意義的小單位.
例二:中文字義分群
(床前)(明月)(光),
(疑是)(地上)(霜). 每句有三個字義群,念起來有三拍.
大部份的的芭樂歌、口水歌,詞與曲的律動是一致的.我真心希望敬騰有一兩首這種傳唱度高的歌.
回到《福爾摩斯》,這首歌嚴格來說,十全八美.第一,有一些填詞上的小瑕疵,就是有少數地方詞和曲分句不同步.也就是,有些地方詞義的分組未能配合音群的劃分.
以下用圖片舉例說明:
這種音群的組織和字義的詞組不一致常在流行歌曲中看見,而且不乏大眾喜愛的名曲.例如:
《看我72變》的副歌
美麗極限,愛漂亮沒有終點,追求完美的境界,人不愛美天誅地滅。
詞的分句受旋律分句影響,變成
美麗極限,愛漂亮沒有終點,(追求完)(美的境界),(人不愛)(美天誅地滅)。
敬騰版
[youtube]ZuuRxIVRPYc[/youtube]
蔡依林版
[youtube]jChb_8WmQes[/youtube]
到底這算不算嚴重的問題?我覺得見仁見智.總之,套句敬騰的話,你喜歡就來聽,不喜歡
就去找別的.自己的耳朵舒服最重要.
順道一提,看到Youtube上有人不斷讚美敬騰,把主副歌混合在一起是一種創新.
其實,在西洋古典音樂中的現代樂派,這種手法比比皆是.Stravinsky的《Petrushka》
就是例子.比較親民的例子,Ennio Morricone的《The Mission》配樂也用到這種手法.
流行樂界, 方大同的《南音》,前奏就不斷在主歌中進行,變成對位.
最後一點,《福爾摩斯》CD版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咬字不清.這一點很讓我困惑,
因為他不是不能.為什麼要把它唱得英語腔呢?為什麼要含混呢?是藝術考量?還是當製作人的經驗不足,對歌詞太熟悉了,以致於自己聽母帶沒有發現這個缺點?
我還是寄望他的live,把這個缺點改過來,畢竟,CD只是ㄧ個讓大家認識歌曲的工具.
真正的音樂生命還是live演出.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9# 開始有福爾摩斯官方MV的視覺分析
【版工註: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,請勿任意轉載】
【版工註:加精理由】
1. 主文對這首歌有很詳細的解析,對音樂性的探討有深入的解說.
2. 對於MV的解讀很有趣.
3. 撲貓把美加樓的評論都複製到這裡來了.整理得很仔細.
[
本帖最後由 BluePoppy 於 2014-6-25 17:50 編輯 ]